一场大规模无人机突袭,让世界看清了俄罗斯引以为傲的防空体系在现代战争中的脆弱性。 就在今年6月初,乌克兰精心策划的“蛛网行动”如同一记重拳,狠狠击中了俄军的软肋。
那一天,上百架自杀式无人机从隐蔽的集装箱式发射平台蜂拥而出,直扑俄罗斯一处核心空军基地。
这里常年驻扎着十几架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是俄远程打击力量的支柱。 然而,本该固若金汤的基地,在无人机群的攻击下瞬间陷入瘫痪。
短短几分钟内,十余架价值连城的战略轰炸机化作一堆堆燃烧的废铁,基地防空系统仿佛成了摆设,未能组织起任何有效拦截。
惊慌失措的俄军地勤人员不得不躲进掩体求生。 这场代号“蛛网行动”的奇袭,像一颗震撼弹投入战场,彻底撕开了俄军反无人机能力不足的伤口。
面对低成本、低空、慢速又成群结队的小型无人机(“低慢小”目标),传统防空手段漏洞百出。
事实上,“蛛网行动”只是撕开了早已存在的伤疤。 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开始,俄军基地,特别是图-95所在的基地,就屡屡成为乌克兰无人机偷袭的目标。
被视为看家法宝的俄制“铠甲-S1”、“道尔-M1”防空系统,在面对一哄而上的“蜂群”无人机时,暴露出致命软肋:单发拦截成本太高,整体拦截效率太低。
更要命的是,前线战斗最激烈的库尔斯克方向,俄军日均遭受超过50次无人机袭扰。 传统防空火力在高强度、低价值的持续消耗面前,早已力不从心。
正是“蛛网行动”带来的巨大战场损失和舆论震动,让俄军不得不承认,老一套的防空思维,在无人机主宰的新战场上,彻底不灵了。
就在“蛛网行动”的硝烟未散之际,俄罗斯国防部放出了一段引发全球军迷瞩目的视频。
画面中,一架乌军FPV自杀式无人机在距离约500米外突然化作一团火球,瞬间坠落。
俄方宣称,这是其“激光武器”的首次实战拦截秀,预示着这种科幻感十足的“定向能武器”正式踏入战场,矛头直指威胁巨大的无人机群。
而部署地点也指向了“重灾区”——库尔斯克前线。 面对乌克兰无人机日复一日的密集骚扰,激光武器近乎“零成本”的拦截特性,成了俄军眼中对抗高频次消耗战的唯一现实解药。
然而,这炫目的火光背后,却是掩盖不住的“拿来主义”。当人们细看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俄军激光武器实物时,一种强烈的熟悉感扑面而来。
它主要由一个30千瓦级别的激光发射器、折叠式探测雷达、光电跟踪系统和独立的柴油发电模块构成,整套设备被集成在一辆具备机动能力的6×6越野卡车上。
这个构型、这套组合、甚至尺寸大小,与中国民营企业早在2023年就推向市场的“神农-3000”民用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俄罗斯对战略级激光武器的探索并不算晚,代号“佩列斯韦特”的项目早在2012年便已上马,被寄予改变游戏规则的厚望。
根本原因在于其技术积弊:核心功率仅停留在10千瓦级别,这点能量对于毁伤复合材料制造的现代小型无人机心有余而力不足。
体型犹如巨兽,需要重型牵引才能移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下几乎无法快速部署。
更致命的是,其散热系统可靠性极差,2023年实际测试中,多次因冷却系统崩溃而导致拦截任务半途而废——这样的“掉链子”行为在实战中无疑是灾难性的。
反观中国,在激光技术领域则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即便是针对民用安防市场的产品,如俄罗斯“借鉴”对象的“神农-3000”。
其技术指标也足以令俄同行咋舌:激光功率可模块化扩展至50千瓦以上;系统能持续作战运行超过8小时。
设计精巧紧凑,不仅能快速装上皮卡、装甲车,甚至能适配船只平台部署,实现真正的“即停即打”。
这种成熟、可靠、高能、灵活的特性,与“佩列斯韦特”形成了技术次元壁般的巨大落差。
真正让世界对中国激光武器投去震惊目光的,是2024年沙特阿拉伯的实战检验报告。
在中东战火中,沙特部署的中国制“天盾”系列激光武器系统创下彪炳战绩:实战环境下干净利落地击落21架来犯无人机,拦截成功率飙升至100%!
这次成功不仅仅是刷了个漂亮的数据,更在实战层面给质疑者迎头一击。沙军方甚至高调颁授荣誉勋章,盛赞“天盾”系统“为全球激光防空树立了新标杆”。
沙特实战的成功是一记炸雷,不仅把西方军工巨头炸蒙了,也清晰无误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在激光武器这条未来赛道上,不仅追上了传统军事强国,更实现了一次漂亮的反超。
这场激光武器的对抗,俄罗斯还停留在艰难追赶的起跑线,而中国早已遥遥领先。
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