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构之家
机构之家观察到,7月10日,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黎世财险(中国)”)发布重大赔付公告,揭露了一则荒诞的索赔案,美国一名6岁男童误吞中国出口空调遥控器电池导致永久性肠损伤,最终以4000万美元达成和解,而作为超赔层保险人的苏黎世财险(中国)承担了其中近半数赔款,高达14128万元人民币。
1.4亿天价赔偿:海外市场产品责任之痛
公告显示,2023年4月,苏黎世财险(中国)收到被保险人报案,称其出口美国的一款空调遥控器存在缺陷,导致一名6岁男童于2022年7月吞食遥控器电池,造成严重且永久的胃肠道损伤。随后,伤者家属对被保险人提起诉讼,索赔金额高达1.252亿美元。苏黎世财险(中国)作为被保险人的商业综合责任险超赔层保险人,迅速介入此案。
在收到报案后,苏黎世财险(中国)积极与被保险人及其诉讼抗辩律师等各方沟通,鉴于后续诉讼中陪审团可能认定更高的赔偿金额,律师建议被保险人选择和解。最终,被保险人与原告以4000万美元达成和解。2025年6月,苏黎世财险(中国)已完成累计折合人民币1.4128亿元的赔付,保单责任限额随之用尽,案件正式结案。
此次单人1.4亿元赔偿在国内保险业堪称天文数字。联系近期某充电宝企业因自燃事故陷入破产传言案例,企业在产品责任风险面前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若类似事件发生在诉讼文化更为激进的海外市场,叠加大规模产品召回,其破坏力将呈几何级数放大。
不过,此案对公司业绩影响或相对有限。2023-2024年,该公司向母公司苏黎世保险分出的保费分别达5.36亿元和5.80亿元,占公司的整体保险业务收入超过50%,再保险成为关键的风险缓冲垫。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透露更多细节:当期最高单笔再保后赔付2100万元,再保摊回比例85%,结合这一比例推算,再保前赔付金额约为1.4亿元,极大可能系此次吞食电池案,虽对盈利造成一定影响,但整体仍在可控范围内。
其实,这并非苏黎世财险(中国)首次遭遇重大赔付案件。2024年11月,公司刚刚处理了一笔金额高达7113.5万元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险赔付,同样涉及美国业务。
2020年11月起,该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被保险人在美国被证券投资者提起多起集体诉讼。作为第二超赔层保险人,苏黎世财险(中国)在2024年7月协助客户与原告达成和解。经审核保单条款及案件信息,公司认定该案件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并在基础层及第一超赔层保单限额用尽后,承担了剩余的赔偿责任,以7113.5万元赔付结案。
两起案件折射出中国企业出海可能面临的冲击:欧美成熟市场对产品缺陷和公司治理的追责力度远超国内;而巨额索赔金额或让缺乏风险缓冲的企业瞬间陷入经营危机。企业亟需改变“重市场开拓、轻风险管理”的思维,通过完善保险安排、强化合规经营、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等多重手段,构筑抵御海外法律风险的防火墙。毕竟,在欧美严苛的产品责任体系下,一次事故引发的“蝴蝶效应”,很可能演变成摧毁企业海外布局的“飓风”。
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小而美惯性延续
这家外资险企的中国布局始于2006年。彼时,苏黎世保险以北京分公司形式试水中国市场,经过七年沉淀,于2013年完成“分改子”,成为首批成功转制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之一。2015年公司将总部迁至上海金融中心,逐步构建起覆盖京沪粤三地的服务网络。
经营数据显示,2020-2024年间,该公司保费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8%。其中2022-2023年更是连续两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盈利能力方面,除2024年出现小幅回调外,此前四年净利润持续攀升,展现较强的盈利能力,“小而美”特征突出。
从业务结构观察,责任险已成为其战略支柱,2024年5.62亿元的保费收入占总规模近四成,较2023年增长7.9%。企业财产险以3.82亿元规模稳居第二,工程险和货运险等传统业务则维持着小而精的发展态势,这种业务组合既体现了外资险企的专业特色。
然而,光鲜业绩背后暗藏治理隐忧。去年末的两张罚单,揭开了长达两年多的整改“烂尾”工程。监检查发现,该公司自2021年7月因“产品命名不规范”等问题被要求整改后,直至2023年10月仍未实质性解决问题:既未停售问题产品,也未完成条款费率备案。此外,这家以风险管理为业的企业,自身却存在信息科技外包管控失序、网络安全措施虚设等系统性缺陷。在外资险企“小而美”的光环之下,这些基础性漏洞显得尤为扎眼。
责任编辑:曹睿潼
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