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故宫建筑群,表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时间的无穷延展,空间的整体次序,建筑的尊卑形式与审美观。而以故宫为代表的众多皇家建筑群与错落在周边的园林、衙署、民居也共同组成了京城建筑的“脊梁”。
千挑万选之材
自明朝以来,故宫经历了600年的风云变幻,是什么原因让它历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而依然屹立不倒呢?

经3D复原的北京城,由午门沿中轴线向南望(供图/北京领钧技术有限公司·名城历荐)
其实,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便是建造材料的优质。故宫所有的木材都取自楠木,楠木本身带有阵阵香气,并且质地坚硬,自古就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的说法,因此成为建造故宫的主要建筑材料。
但是你知道古代想要获取楠木有多难吗?明书中曾经以“千人入山采木,百人安然归来”形容楠木的取材不易,因为质量好的楠木来自于云贵、四川、江浙等一些深山老林中,越是人烟罕至的地方,楠木的质量越是好,要想从原产地运输到京城,平均十株楠木就得耗费200人的规模去运输,需要历经千里,耗时数月。
但是即使楠木送达目的地,也不代表就可以直接作为建筑材料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还在苏州修建了一个专门加工楠木的机构,所有从各地运来的楠木要先要运到这里。首先确保楠木的内部不能有一点瑕疵,包括虫蛀和开裂,质量检测合格之后,再由专业的工匠操作,从浇灌到晾晒,再到做成成品,运送到北京,最终真正成为故宫的“栋梁”。
而如今,楠木的选材和加工技术也成为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600年屹立不倒的秘密,也都藏在这一根根千挑万选的楠木中。

故宫大殿中的楠木柱已经经历了600年的风雨,见证了紫禁城的古今朝夕
影响后世的“模数制”
中国古人其实很早就在建筑中使用了标准化结构,就比如廊、柱、斗栱、台基,都可提前做好预制件,到现场组装。而建筑就像是家具,榫卯结构相互咬合,天衣无缝。
比如斗拱,它的作用是分解大屋顶的压力,同时具有美观功能,为了方便制造和施工,式样已趋于统一,尺寸也走向规范化,甚至成了衡量其他建筑构件的基本单位,宋代《营造法式》中,将木作基础尺度分类称为“材分制”,将拱的断面尺寸定为一“材”,共分八等,称为“八等材”,到了清代,为控制建筑物的体量和规模,将木作基础尺度划分为十一个等级,称为“十一等材”。

故宫太和门飞檐斗拱
这十一个等级直接反映在建筑物上,就是斗口的十一种尺寸。这种材分制度已形成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模数制”。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营造,是唯一将模数彻底实践出来的建筑系统。
责任编辑 | 赵青云
运营编辑 | 赵青云
质量审核 | 李雅欣 王维嘉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大而不凡的故宫 》,撰文/ 刘明纯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搬回家!
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