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湖南的一个偏远小村庄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翻看偶然捡到的报纸。报纸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照片中的男人身穿军装,英俊挺拔,正是他二十年前失踪的儿子许德华。虽然这个男人可能不是自己的儿子,但老汉还是决定去追寻这个可能的希望,他不想错过这唯一的线索。
他当时并不知道,照片中的人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许光达。这个连字都不识的农民,是否真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还是说他只是因过度思念,把这位大将误认成了自己的儿子呢?
这位老汉名叫许子贵,是个普通农民,有五个孩子,失踪的是最小的五儿子许德华。许德华的乳名叫五伢子,家境贫寒,年幼时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私塾读书,而是每天帮家里做农活,减轻父母的负担。尽管如此,许德华内心渴望知识,每当有空,他就牵着家里的老牛去田里放草,而自己则偷偷跑到私塾窗外,偷听老师讲课。
展开剩余78%许德华以为自己很隐蔽,其实私塾老师早已发现了他。老师知道许德华家贫,没有学费上学,所以对他并未加以阻止。直到有一天,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其他学生都无法回答,这时从窗外传来一个声音,竟是许德华。他出乎意料地回答了正确的答案,令私塾老师大吃一惊。老师意识到许德华非常聪明,只要有机会,定能成材。于是,他破例让许德华免费上课。
自此以后,许德华的学习进步神速,不仅课堂知识吸收迅速,课外还会主动阅读各类书籍。老师对他越发喜爱,认为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青年,于是撮合他与自己女儿邹靖华成婚。不久后,许德华顺利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进入大城市学习。
当时的长沙,正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新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动。接触到这些思想后,许德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解救国家。他积极参与爱国运动,组织游行,传播新文化,希望唤醒麻木的国民。1925年,许德华加入了共产党,次年,他考入黄埔军校,志向远大,立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保卫国家。
许德华在黄埔军校毕业后,投身革命,参加了南昌起义。由于战斗中受伤,他暂时退出前线,转而在国民党内部做潜伏工作。但1928年,他的身份被揭露,必须回到家乡避难。回到家中短短十天后,他便与未婚妻举行了婚礼,但很快他便消失无踪。之后,许子贵等了二十年,都没有听到儿子的消息,渐渐地,他接受了儿子可能战死沙场的现实。
然而,1949年的某一天,许子贵和村里的邻里一如往常地闲聊时,偶然捡到一张报纸。虽然他不识字,但他对报纸中的图片产生了兴趣。他翻开报纸,看到其中一张照片,目光停留了很久。村里的人看到他如此认真,便上前询问。他指着照片上的军人说:“这个人像我的五伢子。”村民们都知道许德华早已失踪多年,大家也都默认他已经牺牲。许子贵突然提到照片上的人像自己的儿子,让村民们十分惊讶。
怀着一线希望,许子贵决定前往长沙寻找儿子的下落。由于交通不便,他只能步行前往,途中吃不饱、渴不解,艰难跋涉了六天才到达长沙。许子贵第一件事就是去军委会询问照片中人的信息。工作人员告诉他,照片上的人叫许光达,并不是他要找的儿子许德华。
然而,许子贵不死心,求工作人员帮忙打听。工作人员被他的坚韧打动,答应为他联系许光达。几天后,电报传来,原来许光达的确曾叫许德华。得知这个消息,许子贵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尽管许光达当时正在兰州工作,不能立即见面,但至少知道儿子还活着,已是最大的安慰。
后来的某个时刻,许子贵和儿子终于见了面。许子贵激动不已,急忙回到家告诉已故的妻子这个好消息。许德华失踪后,许子贵的妻子不久便因病去世,她去世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上儿子一面。如今,许子贵终于可以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她。
那么,许德华为何会消失二十年,又为何改名为许光达呢?原来,许德华在1928年身份暴露后,为了保护家人,连夜离开了家乡,逃到河北。在岳父邹希鲁的帮助下,他成功脱逃,重新回到革命队伍。由于国内战乱不断,许光达将精力集中在国家大事上,与家人的联系逐渐断绝。二十年来,许光达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在一次战斗中受伤,前往苏联疗养,长达六年无法与家人通信。
许光达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放牛娃,而是新中国的伟大功臣。1950年,他曾邀请许子贵一同前往北京居住,想要弥补二十年的缺失。但许子贵因不习惯城市生活而拒绝了,他宁愿留在家乡,直到去世。
遗憾的是,许光达因工作原因,未能及时回家探望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他才寄去了丧葬费。许光达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放弃了小家,然而在1969年,他却在特殊时期遭冤屈含冤而死,几年后才得以冤屈得以平反,这让人十分惋惜。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